明永曆36(1682),先民從大陸福建渡海遷移至小半天入墾拓荒,到民國12(1923),小半天居民日漸眾多。在此240餘年間,居民生活飲用及灌溉之水源,除少數有山泉之外,大都依靠貫穿莊內唯一的頭前溪溪水度日,故生活艱困,村婦每天不辭辛勞,除上山下田辛勤工作外,必須利用晨昏忙餘之暇,到溪邊挑水供全家飲用,整日為「水」而戰,為「水」忙。







長源圳古道停車場旁


有一民宿名喚  桃花源








村民有感於「國無良田不能富民,無沃土不可以久寓」。唯山高而水深,地窄且人稠,山林產物惟賴荒丘,數畝潦田而已,百姓何以生存,子孫如何繁衍,每每覩物傷情,腸迴百結。集結村民,幾經三思商討,登高眺望,親臨踏勘後,共推林約、李陽為代表,邱錦岳、張如切、劉進、林烏棕、林振婦、林朝旺、黃振逢、沈溪為發起人,羅伏為請負人,林平順為保證人,募款集資後,向日據時代當局請命開鑿,聘用當時開鑿渠道爆破專長之客家人士,整隊前來進駐,於民國12(1923)815開工,彎山越壁,架橋通渠,千辛萬苦,歷時半年餘,於次年220日竣工,成此『長源圳』。









乍現「眼觀長虹貫村入,勢下湧流似驚蛇,清暈嶂上鳥吹簫,靜鑒川中魚奏樂」,須臾間化作稻田,村民扶老攜幼,歡聲遍野,歌頌水圳川流不息,造就小半天千畝良田,解決民生飲水與灌溉,至昔至今日,仍為小半天(竹林、竹豐兩村)最珍貴的生命線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uderh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